巴哈伊基金
巴哈伊所要嘗試去建立的文明是兼具物質與精神繁榮昌盛的。唯有達到某些條件,財富方可被接受。我們應以誠摯的工作來取得財富。我們為了人類之福利而運用財富。而且整個教區應該被提升;要是大部份人的生活基本所需皆匱乏而唯有一小撮的人極度富裕的話那是難以被接受的。
為了塑造一個免於不公正並且沒有痛苦的社會,我們必須慷慨樂施。無論我們多麼貧窮,我們還是應該為了人類進步而奉獻,因為,真正的昌盛唯有透過施予才能達致。慷慨是人類靈魂的一種屬性,它與我們是否貧窮或富裕無關。巴哈歐拉在說:
『施捨與慷慨是我的品性,那些以我的美德裝飾自己的人是榮福甚大的。』[1]
我們所擁有不管何種財富,其真正之源乃是那滿懷萬恩的主,祂提供我們謀生之道;祂使我們有進展的可能;因此當我們奉獻基金時,我們將祂所賜予我們的一部份用在聖道上。有鑒於此,奉獻基金不單是慷慨,它也是一種靈性的恩寵,一項個人重大的責任。聖護告訴我們要宛如噴泉一般,持續地傾其所有且不斷地從無形之源頭得到補給。
巴哈伊基金有數種,每種皆於某個層次支撐著信仰之活動。因此,我們有分會基金、總會基金、洲際基金和國際基金。巴哈伊信徒個人具有奉獻每項基金的特權,且唯有巴哈伊信徒才有此項權利,奉獻基金是個自願行為。另外,它是秘密的,它是個人與信仰的教務機構之間的事;奉獻是不對教團公佈的。此外,許多宗教的某些習俗造成信徒們不必要的壓力,應避免之。教務機構向教友們做一般性的呼籲,提醒他們基金的重要,且與他們討論其需。一個教團亦經常自我設定奉獻目標。但是不會為個別教友訂定總額,且不會募款。完全讓他們依照對相關原則之了解,自己決定應該奉獻多少給不同的基金。
我們也許會問自己:「要是無人告訴我們該奉獻多少基金的話,那我們又如何知曉我們被期望的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判斷是否上帝對我們奉獻予其聖道的方法感到喜悅?」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犧牲之奧祕。在巴哈伊教裡,一個貧苦的信徒所捐獻的銅板可能和一位富裕的信徒所捐獻的大筆金額一樣珍貴;判斷奉獻之價值在於因捐獻而做的犧牲而定。當然,無人可評判他人犧牲之程度。當我們要判斷我們每人奉獻多少基金時,在心中必須思考犧牲之本質。
當我們為上帝的聖道做犧牲時,我們並非在給上帝的恩惠。上帝並不需要我們。我們為基金所奉獻的金錢是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做。它代表我們對社會所付出的方式之一。犧牲是捨棄比較低下而得到更高者。犧牲造成痛苦,但實際上它帶來了喜悅及真正的快樂。阿博都巴哈說:
『犧牲之奧妙乃是人該為了上帝的神聖地位而犧牲其一切。神的境界乃是慈悲、仁善、寬恕、犧牲、恩寵、恩典賦予靈性生命,且在人心與血脈中點燃他的愛之火。』[2]
Notes[编辑]
Reference[编辑]
儒喜课程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