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死亡
灵魂的本质[编辑]
灵魂源於上帝的灵性世界,它是超乎物质及肉体的世界。个人生命有它的起源,在胚胎受精的一刹那,便与来自灵性世界的灵魂产生了关系。但这关系并非物质的;因灵魂并不是进入或离开肉体,它并不占据物质的空间。灵魂并不属於物质的世界,它与肉体所发生的关系就如灯光反射在镜子中的关系是一样的。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光并非在镜子里,其光源自外面。相同的,灵魂不在肉体之中;它与肉体之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关系,它与肉体一起组成了人。
灵魂与肉体之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关系,它们的结合组成一个人。其关系只维持在此世。结束时各归其源。肉体回归尘土的世界,而灵魂回归上帝的灵性世界。既然灵魂来自灵性的王国,以上帝的形象来创造,同时具有能力获得神圣美质及天国的属性,灵魂一旦与肉身分离后,就会永恒地进展。
巴哈欧拉说: “现在,关於你所提之有关人的灵魂以及人死之后灵魂存在之问题。你要知道这真理,灵魂在脱离肉体之后会继续不断地演进直至它到达上帝之尊前。它的境界及状态是不受世代交替,时间演化以及这世界的变更和机缘所能改变的。它将与上帝的天国,他的统权,他的国度及权力一同存在。它将揭示上帝的征象及他的属性,同时也将揭示上帝的慈爱及恩赐。”[1]
“你们须知,每一个听觉聪慧的耳朵,如果保持纯洁不污染,必须随时听到来自任何方向之声音,吐露这些神圣的话语:“确实地,我们都是属於上帝的,我们必须回归他那里。”人类肉体的死亡以及其魂回归天界的奥秘还没有被泄漏,也仍然不为人所知晓。上帝是多么公正啊!倘若这些奥秘被揭开了,这将引起恐惧与悲伤,致使一些人自我毁灭,而另一些人则充满了喜悦之情,甚至希望一死,热切地恳求那唯一真神,崇高荣耀的上帝,赶紧结束他们的生命。死亡奉献给每一个有信心的信徒真正生命之杯,它赐给欢悦,是快乐的携带者,它赐于永生之礼物。对於那些尝试过人类生存的果实,即是认识荣耀超凡的唯一真神的人,他们死后的生命是我们所不能形容的,这一方面的知识只属於万界之主的上帝。”[2]
生命的目的[编辑]
“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一直以来都是要让人类认知到他的创造主并到达他的尊前。所有神圣的典籍皆一致地证明这一高超的目标。无论谁,承认神圣指引之黎明并进入他的神圣天庭,就是已接近上帝并到达他的尊前,在他的尊前是真正的天堂,而天庭中最雄伟的住所相比之下也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无论谁,倘若不承认他一定会令自己遭受远离他的痛苦,这种远离是绝对的空虚,是最低下的煎熬之火,这将是他的命运,虽然在外表上,他占有世俗的至高地位,立足在至高的王座上。”[3]
“人的生命的开始在孕育世界中是成胚胎状的,在那里他获得能力和天赋去实现他的人生的天性。在那局限的情况中,他被赋于现世所需的各种力量与与能力。在此世所需要的眼睛;在另一个世界已潜存着。他所需要的耳;也在那里为他的新生准备好。此世所需要的能力,在孕育世界中便已经赋予他了…… 因此,在此世他必须为未来的生命作准备。那些他在天国世界所需要的,必须在现世获得。就像他在孕育世界中获得此世所需的能力一样,因此,同样地,在神圣的世界中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必须在此世预先取得。”[4]
发展灵性美德的需要[编辑]
巴哈欧拉说: “今日,每一个人的责任是去获取上帝所倾注於他之恩典鸿泽的一分。因而,任何人都不可计较其容器之大小。有些人的福份可能只有一掌之握,有些人的福份也许有一杯之满,而有些人有斗量之计。”[5]
“你曾问及有关灵魂的本质,你当知晓,灵魂乃是上帝的征象,是一颗天赐的宝石,连最博学的人也无法领悟其本质,心智多么敏锐的人也无法阐明其奥秘。在所有造物中,它首先宣扬创造主的卓越,首先认识他的荣耀,固守他的真理,并在他的跟前俯首致敬。忠信於上帝的灵魂会反映出他的荣光,于是终将归于他。然而,对其造物主失去忠信的灵魂,将成为自我与欲望的受害者,最后乃会堕落其渊。”[6]
“你们好像飞鸟,振着强大的翅膀,抱着喜悦与充分的信心,翱翔於广阔的天国。直到为了满足饥饿,贪婪地转向地球上的水和土,而陷入欲望的网里,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能力飞向原来的高处。因没有力量摆脱两翼上的重负,本来居住在天堂高处的鸟,如今却被迫在尘土上寻求栖身之所。因此,我的仆役们啊!不要让不羁的欲望之土沾污了你们的双翼,也切莫使它沾上妒嫉与怨恨的尘土,这样才不致於阻碍了你们翱翔在神圣知识之天堂。”[7]
“祂创造了世界及其中所有的生物后,经由祂无拘无束之最高旨意的直接运行,祂选择了人类,并赋予人类独特的优越性和能力来认识祂和爱慕祂,这种能力必须被视为整个创造界的推动力及首要目的……祂将其中一个圣名之光照耀在各种创造物的内在真性中,使它成为祂其中一个光荣属性的承受物。然而,祂把祂所有的圣名和属性的光芒都集中地照射在人的本质上。使他成为反映他自身的明镜。在万物中,唯有人类被拣选出来以承受如此伟大的恩惠和不朽的恩赐。”[8]
“神圣恩赐之阳和天堂指引之源的能量已赋予并潜藏在人的本质中。就好像火隐藏在蜡烛和光潜藏於灯一般。这些能量的光辉是会被世俗的欲望所遮掩的。就如同太阳的光会因镜面上的灰尘和浮渣的覆盖而无法反射出光辉一样。烛和灯都不可能自行发光,镜子本身也无法自拭尘埃。很显然地,灯要被点燃才能发出光亮,镜子要被擦亮才能反映出太阳的影像和光芒。”[9]
“自古以来,洞察上帝亘古本体的认知之门将继续并永远地在世人面前紧闭着。没有人的理解力能到达祂神圣的殿堂。然而,由赖于祂的慈悲与仁爱,祂显示给世人祂神圣指引之圣阳和祂神圣团结的表征,并且命谕这些圣洁者赋有与祂同一本源的知识。认知了他们就如同认知了上帝,倾听他们的召唤就如同倾听上帝的天籁之音。验证了他们启示的真理就如同验证了上帝本身的真理。背弃他们就等於背弃了上帝。不信奉他们就等於不信奉上帝。他们每一位都是连接此世与天界间的上帝之道、并且对面代表天地间上帝真理的准则。他们是人世间上帝的显示者,祂真理的明证和祂荣耀的表征。”[10]
“人是至高的法宝,然而,缺乏适当的教育,会使他无法发挥他固有的天赋才能。透过上帝之口所吐露的一个字,人便被创造;透过另一个字,人便被指引认知到教育的本源;再依靠另一个字,他的地位与命运便得以保存。那伟大者言道:人好比一座藏满无价之宝的矿山。唯有教育才能使其宝藏毕露,人类才能因而获益。倘若任何人有去默思那通过上帝的神圣旨意遣送下凡来的圣典所启示的训言,他将无困难的认知全人类须被当作一个灵魂的目标。“天国是上帝的”这一圣玺必须印在每一个人心里,而那神圣慷慨和仁慈之光将围绕着全人类。”[11]
一个充满愉快和荣耀之永恒的生命[编辑]
巴哈欧拉说: “当与其肉体分离之时,便超脱一切世人的虚妄幻想的灵魂是受祝福的。这样的灵魂依循其创造者的旨意而活而行,并且进入最高的天堂。居住在天国最高圣堂的仙女们将围绕着它。上帝的先知和拣选者都将寻求与它为伴。这灵魂将毫不拘束地与他们交谈。同时向他们倾吐其在上帝之道上所遭受的经历。上帝乃是万千世界之主”[12]
“然而,那些不敬神的灵魂--我对此作见证--在他们呼吸到最后一口气时,将恍然大悟他们所错过的良机与善果,并将为自己的困境悲叹,而俯首诚服在上帝的尊前,他们的灵魂脱离其躯体后,将继续保持如此的状况。”[13]
“应该原谅罪孽者,并且绝不轻藐他低微的身份,因为没有人能预料自己的结局。有多少次,一个有罪孽的人在其死亡之时得到信仰的精髓,并且畅饮永生之灵泉,而能飞向天上圣灵的行列!有多少次,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其灵魂离世之际,却完全改变而陷入最低下的煎熬之火中。”[14]
“人在此尘世中所不知的奥秘,将在天国的世界中发现,也在那里他会被告知真理的秘密;对他曾经接触过的人他也能认识和发现更多了。无疑地,那些获有纯洁眼睛和被赐有洞察力的神圣英灵,在那光明的天国里会熟知所有的奥秘,并且会有幸去见证每位伟大灵魂之实质。在那个世界中他们甚至会清晰地看到上帝的美质。同样的,在那天堂般的集会中,他们会找到上帝所有的新老朋友。”[15] “在离开这转瞬即逝的尘世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自然的会被知晓。但是这种差别不是指地点,而是和其灵魂及意识有关的。因为上帝的天国是超越时间和地点的,它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宇宙。但这些神圣的英灵被赐予了代人祷告的赠礼。你会肯确地知道,在上天的诸世界中,灵性的挚爱者们(信徒们)将相认而且会寻求团聚,但这是一种灵性的团聚。同样的,一个人曾为任何人所付出的爱,在天国世界中将不会被遗忘,就像你将不会忘记你在物质的世界中所曾有过的生活一样。”[16]
“你进一步询问灵魂离开肉体的状态如何?你当知晓,真理是这样的,倘若人的灵魂一直行走在上帝之道上,它必然会归聚在锺爱者的荣光下。凭藉上帝的正直!它将晋升到的境界是非笔墨或口舌所能形容的。对上帝的圣道尽忠职守,并且不偏不倚地遵行其道的灵魂,在其离世升天后,将具有无以伦比的力量,将使得所有全能之主所创造的世界都能因其而获益。”[17]
“我的仆役们啊!倘若在此时此世,上帝所命定与显示的事物与你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切莫为此而悲伤!因为充满着万分喜悦和无比欢欣的日子必定为你们保留着。神圣与灵性荣耀的世界将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他注定你们在今世与来世中会分享到这些世界中的裨益,感受到其欢乐,并获得一分其持续恩惠的滋养。毫无疑问地,你们每一个人将会得到这些。”[18]
Notes[编辑]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81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164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29节.
- ↑ 阿博都巴哈《生活之神圣艺术》,美国巴哈伊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5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82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180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27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27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21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122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81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86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125节.
- ↑ 阿博都巴哈《生活之神圣艺术》,第124页。
- ↑ 阿博都巴哈《生活之神圣艺术》,第124-5页。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82节.
- ↑ 《巴哈欧拉经典选集》第180节.
Reference[编辑]
儒喜课程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