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aipedia
Bahaipediaدانشنامه بهائی
菜单
帮助
随机页面
最近更改
在其他项目中
Bahai9
Bahai.media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Wikibase项目
页面
讨论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Navigation
Navigation
Navegación
Navigation
ナビゲーション
Điều hướng
导航
Navegação
ناوبری
Навигация
帮助
随机页面
最近更改
在其他项目中
Bahai9
Bahai.media
Learn more
Weitere Informationen
Aprender más
En savoir plus
詳しく読む
Tìm hiểu thêm
了解更多
Saiba mais
یاد بگیرید بیشتر
Узнать больше
巴哈伊信仰
巴哈欧拉
阿博都巴哈
Tools
Werkzeuge
Herramientas
Outils
ツール
Công cụ
工具
Ferramentas
ابزارها
Инструменты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Wikibase项目
Translations
Übersetzungen
Traducciones
Traductions
各言語版
Bản dịch
翻译
Traduções
به زبان‌های دیگر
Переводы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فارسی
Français
日本語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Tiếng Việt

巴哈欧拉

来自Bahaipedia
跳转至:导航、​搜索
巴哈欧拉陵殿入口, 在巴基, 阿卡城, 以色列

巴哈欧拉(Bahá’u’lláh)在阿拍伯文意为“上帝之荣耀”。祂于1817年11月12日诞生于波斯首都德黑兰,原名为密爾薩‧胡賽因。阿里(Mírzá Husayn-‘Alí)。祂的父親密爾薩。保惹(Mírzá Buzurg)是一位聲名顯赫的貴族,在波斯王宮裡享有崇高的地位。巴哈歐拉自幼就顯示出偉大的徵象並表現出超凡的博識和智慧。祂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只是在家中接受了一些教導。所受教育主要为骑马、剑朮、书法和古典诗歌。

顯聖們被賦予了與生俱來的知識而無需在各類學校中獲取學問。祂們是施教者而不是受教者。巴哈歐拉說道: “這蒙冤者不曾進過學校接受教育,也未參與過學者間的論談。以我的生命為證!我揭示自身不是出於我的意志,而是上帝的欽定使我顯現。”[1]

隨著巴哈歐拉的成長,其偉大的跡象逐日顯現。祂在年輕的時候即以其絕頂的聰明,純良的品行及慷慨與仁慈而為人知曉。祂具有處理最棘手問題、解答最複雜深奧之疑慮的能力。盡管擁有非凡的力量,但祂從不追逐功名。父親去世後,祂拒絕了在皇宮中擔任要職以承父業的邀請,這塵世中的名利對他沒有吸引力,濟貧扶弱才是祂的志趣所在。十八歲的時候,祂與贵族之女阿希葉‧罕倫(Ásíyih Khánum)結婚,祂們的家成為天下人的避難所。人人都受到他們的款待。早在十九世纪40年代初期,祂就以“穷人之父”而闻名。祂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阿博都巴哈,生于1844年;女儿巴赫叶生于1846年;小儿子梅赫迪生于1848年。

当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希拉茲向摩拉。侯賽因(Mullá Husayn)宣佈祂的使命时,巴哈歐拉已27歲。在這個歷史性事件發生後僅三個月,祂就收到了轉自巴孛的一卷手札。祂馬上證實了巴孛之啟示的真實性並起來傳揚其聖道。当巴哈欧拉成为巴比运动的一个主要支持者时,便很快丧失了祂的特权地位。

巴哈欧拉的浩翰著作,给自古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亘古神学和哲学问题,作出了回答 ── 如上帝存在吗?何为善?我们为何存在?此外祂也解答了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们所苦思冥想的各种现代问题,讨论了人类本性的基本动机,回答了和平确实可能实现,并解释了上帝是如何保障人类之安全和福祉的。

在上个世纪中叶,近东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地牢是德黑兰的“黑色地狱”。它曾是一个公共澡堂的地下储水库,唯一的出口是一条陡峭朝下的三层石梯的信道。囚犯们蜷缩在自己的粪便中,在地牢的漆黑郁暗、阴冷潮湿和恶臭空气的交逼中枯竭衰亡。

就在这样一个悲惨场景中,再次发生了宗教史上最罕见最珍贵的事件:一个“凡人”,一个看起来在其它方面与凡人无异的人,被上帝召唤,为人类带来一个新的宗教天启。

那年是1852年,一个波斯的贵族,今天以“巴哈欧拉”这个名字为世人所知。在祂被囚禁期间,当祂拖着足枷,脖子上套着一个百多磅重的铁链时,巴哈欧拉领受了上帝对人类旨意的启示。

这一事件可与那些历史上的伟大时刻 ── 当上帝显示自身于早期的圣使 ── 相提并论:当摩西面对“燃烧之荆丛”;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到启示;当圣灵以白鸽之形降临于基督;或当大天使伽布里尔出现在穆罕默德眼前。

巴哈欧拉在黑色地狱里的经历激活了一个宗教天启的过程。这一天启在以后约四十年里,产生了数千卷书籍、书简和信件 ── 这些经文今天构成了巴哈伊信仰的神圣经典之核心。在这些经典中,巴哈欧拉从精神、道德、经济、政治和哲学等所有层次上,描绘了重建人类社会的一个新框架。

过去,上帝的圣使们大多是通过演说或讲道把祂们的使命信息传送给人类;这些言辞被他人记录下来。这一工作有时是在先知生前,有时则是祂离世后,根据祂的追随者的记忆整理出来。然而,巴哈欧拉信仰的创立者,却亲自拿起纸笔为人类写下祂所领受的天启,或是把祂使命之信息口述给担任秘书的信仰者们。

巴哈欧拉不仅谈到了那些自古以来困惑人类的亘古神学和哲学问题,如上帝存在吗?何为善?我们为何存在?而且祂也涉及到20世纪思想家们所冥思苦想的问题:什么是人类本性之背后动机?有可能实现真正和平吗?上帝是否仍然关怀人类?等等。

从祂之慧言中,分布于全世界的巴哈欧拉之团体受到启迪和鼓舞,找到了道德准则,并由此得到创造之力量。

作为巴哈伊信仰的先驱,巴比运动象旋风一样横扫伊朗,招致了宗教守旧势力的严酷迫害。在它的创始者巴孛被枪杀后,巴哈欧拉也被捕,并被赤足带枷地解送到德黑兰。朝廷和教会中的权势人物要求把祂处死。然而,由于巴哈欧拉自身之威望和其家族的显赫地位,以及西方大使馆的抗议,巴哈欧拉幸免于难。然而,祂被扔进臭名昭著的“黑色地狱” ── 波斯的希雅查尔监狱。当权者们希望祂会死于牢中,然而相反,这个地牢却成为一个新宗教天启的诞生地。

巴哈欧拉在黑色地狱里度过了四个月。在这期间祂冥思祂使命的全范围,“我只是一个象普通人一般的人,在床榻上熟睡。但是,瞧啊,那全荣耀之和风吹拂过我,教给了我所有事物的知识,”祂后来写道,“此非来自于我,而是来自于那全能全知者。祂同时命令我在天地之间高声传颂. . .”

流放生涯

地圖顯示了︁巴哈欧拉流亡的路線。

当祂被释放后,巴哈欧拉从出生地被放逐,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流放、监禁和被迫害的生涯。祂首先被放逐到邻近的巴格达。一年后,祂隐居到库尔德斯坦的深山野岭中,在那里完全孤独地生活了两年之久,冥思祂被召唤之使命的含义。这段时期令人联想起其它伟大宗教的创始者的隐居时期,如佛陀之漫游,基督在沙漠中度过的四十个昼夜,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穴的隐居。

1856年,在流亡的巴比教徒和祂的儿子阿博都巴哈的急切恳求下,巴哈欧拉回到巴格达。在祂重新领导之下,巴比社团的地位逐渐上升,巴哈欧拉作为精神领袖之声望也在全城传播开来。由于害怕巴哈欧拉的威望会重新点燃公众对此信仰的热情,波斯皇帝之政府成功地游说奥托曼当权者们把祂流放到更遍远的地方。

1863年,在离开巴格达之前,巴哈欧拉和祂的同伴们露营在底格里斯河畔的一个花园里。从4月21日至5月2日,巴哈欧拉向那些伴随祂的巴比教徒们宣告了这一喜讯:祂就是巴孛和其它所有经典中所预言并许诺必将出现的那位圣使。

那花园以“蕾兹万花园”而为世人所知,在阿拉伯文中意为“天堂”。每年,那十二天在巴哈伊世界中被当作最快乐的节日来庆祝,称为“蕾兹万节”。

1863年5月13日,巴哈欧拉乘马离开巴格达,由祂的家庭和拣选的同伴陪着,前往奥托曼帝国之首都康士坦丁堡。祂已成为一位非常受人爱戴和敬仰的人物。目撀者以动人的词汇描述了这一离别的场景,据记戴,很多旁观者眼含热泪,权威者们恭敬地送行。

在君士坦丁堡驻留4个月之后,巴哈欧拉被当作国家囚犯送往爱丁诺堡,于1863年12月2日到达那里。在祂居留那里约五年的时间里,巴哈欧拉的声望继续上升,吸引了学者、政府官员和外交家的浓厚兴趣。

从1867年9月开始,巴哈欧拉写下了一系列书简,致当时的世界各国统治者,其中包括法国拿破仑三世、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德国凯撤威廉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奥国弗兰兹·约瑟夫皇帝、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奥托曼苏丹阿布杜·阿齐兹和波斯统治者纳斯雷丁沙皇。

在这些书简中,巴哈欧拉公开宣称了祂的使命和地位,宣布一个新时代已经破晓。但是祂警告首先在世界政治和社会秩序中将会有灾难的剧变。为了使人类更平稳顺畅地度过这一过渡期,祂要求各国统治者履行正义、号召全体努力解除军备,并呼吁世界统治者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国家各民族之共同体。祂说,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反对战争,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反对者们持续煽动,使土耳其政府把这群流亡者送往阿卡,奥托曼帝国在巴勒斯坦的一座监狱城。阿卡仿佛是世界的尽头,是最严重的杀人犯、强盗和政府犯的终极地。这是一座街道骯脏、房屋潮湿破败、围墙高筑的城市。阿卡没有任何清洁水源,人们描述那里的空气是如此恶浊,以至飞过的鸟也会从空中掉下来窒息而死。

巴哈歐拉陵寢。

巴哈欧拉和祂的家人在1868年8月31日到达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阿卡是祂长期流放生涯的最终一站,祂将在阿卡及郊外度过祂生命的其余24年。巴哈欧拉和祂的同伴们最初被监禁在军营的一个监狱里,后来被转移到囚城围墙内的一栋狭窄房子中。这些流亡者们被描述成危险的异教邪说者。面临城里其它居民的敌意。甚至当孩子们外出时,也会遭到追赶和石块的攻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巴哈欧拉教义的精神终于穿透了世俗的成见和冷漠。甚至有几位市镇官员和阿訇在审视了巴哈伊信仰的教义后,也成了忠诚的敬仰者。如同在巴格达和爱丁诺堡一样,巴哈欧拉的道德品质逐渐嬴得了社区的普遍尊敬和仰慕,甚至领导地位。

正是在阿卡,巴哈欧拉完成了祂最重要的一些著作。在巴哈欧拉中以其波斯文名字而更广为人知的《亚格达斯经》(至圣之经),概括了祂的追随者应遵循的根本法律和原则,并奠定了巴哈伊行政管理的基石。

1870年代后期,巴哈欧拉被允许移居到城墙之外,祂的信仰者终于能在相对宁静和自由的环境中拜访祂。祂居住在一栋废弃的楼房里,得以更专注地著述。

1892年5月29日,巴哈欧拉逝世。祂的遗体安葬在花园里的一个房间里,与这栋被修复的楼宇毗连。此地称为巴基。对巴哈伊信徒来说,这里是地球上最神圣之所在。

Notes

  1. ↑ 巴哈歐拉【致狼子書簡】,英文版第11頁

References

  • 巴哈欧拉 (2008-08-08) - 於2008-08-08访问。
检索自“https://zh.bahaipedia.org/index.php?title=巴哈欧拉&oldid=1120”
此页面最后编辑于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01:53。
除非另有声明,本网站内容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授权。
隐私政策
关于Bahaipedia
免责声明
Powered by Media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