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孛

巴孛(The Báb)的天啟源於1844年並只維持了九年。它首要的目的是為巴哈歐拉的到來做準備。雖然短暫,巴孛的天啟是有如此深厚的靈性意義,它的影響力將會持續到子孫萬代。
巴孛,原名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Siyyid ‘AlíMuhammad),於1819年10月20日在伊朗(古時稱之為波斯)南部希拉茲城(Shíráz)出生。在伊朗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伊斯蘭教一個正等待上帝之「允諾者」─ 「卡音」(Qá’im) 的到來之教派。 「卡音」這個字是指「顯現者」的意思。
巴孛出身於一個顯要貴族家庭,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後裔。當祂的父親去世时,祂還是一個小孩時,祂是由祂舅父扶養長大。在祂年纪很小的時候, 祂舅父就送祂上學。雖然巴孛被賦予了與生俱來的知識,祂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導,但祂仍然聽從祂舅父的意願。祂的老師很快地就意識到巴孛偉大的能力,了解到他沒有什麼可以教給這個不同凡響的小孩。
于是,巴孛的舅父決定讓祂離校。然後祂開始與舅父在布西爾(Búshihr)(希拉茲城的西南面)從商。在這段時間巴孛結婚了,祂和祂的妻子有一個兒子取名阿慕德(Ahmad),不過在他還是嬰孩時,即在巴孛宣佈祂就是那允諾的「卡音」前一年就去世了。
在巴孛宣告祂的使命之前,世界上有幾個人已深知那「允諾者」將在不久顯現。在這些聖潔者中,其中一位是賽義德。卡心(Siyyid Kázim),他居住在伊拉克的卡碧拉(Karbilá)城。賽義德。卡心有很多學生,他一輩子獻身於為他們長久等待的「卡音」的到來作準備。他反複地告訴他們在他死後,他們應離開家園,心靈要超脫於世俗的慾望,分散至各地去尋找那允諾的摯愛者。
在賽義德。卡心逝世後,他的一位傑出的學生,摩拉。侯賽因(Mullá Husayn)去了回教堂花四十天的時間祈禱和冥思,在這裡他敞開心菲來接受上帝的激勵。四十天後,他與兩位同伴一起離開伊拉克並開始了對那「允諾者」的探索歷程。來到希拉茲的城門,摩拉。侯賽因遇見一位青年人,祂熱情地邀請他去祂的家裏休息,以解除旅途的疲勞。摩拉。侯賽因深深地受那青年說話時溫柔而有威力的態度吸引了。他跟隨祂來到一間中等人家的屋子門前,他們進屋後坐在房子上層的房間內。那殷勤的主人要了一罐水來讓祂的客人洗淨旅途上的塵土。然後,祂親自煮茶給摩拉。侯賽因喝。款待過後,祂開始與祂的客人交談。這具有歷史性的談話內容,摩拉。侯賽因在日後敘述了:
「大約是日落後一小時,年輕的主人向我問道:“賽義德。卡心去世後,你們尊誰為他的繼承人及你們的領袖?”我回答道:“他臨死前訓令我們離開家園,散發去追尋那應諾而來的至愛者。我已依照他的訓示跋涉到波斯,我要完成他的志願,追尋我的目標。”祂追問道:“你的老師是否曾詳細地告訴你那應諾而來的聖使的特徵?”我回答道:“有,祂有純潔的家系,祂是顯赫者的後裔,是法蒂米(Fátimih)的後代。至於祂的年齡,是二十至三十之間,祂賦有先天的知識,祂的身材中等,不抽煙,身體沒有缺陷。”他聽後停頓了一下,便莊嚴地宣佈道:“看吧,這些徵兆都在我身上顯現了。”祂逐一地解釋我所提及的徵兆,這些徵兆都在他身上顯現了。」[1]


在那天晚上,即是在1844年5月23日前夕,巴孛以清楚和無誤的証明向摩拉。侯賽因展現了祂就是那允諾而來的「卡音」。祂以不可置信的速度啟示了《姆陸書簡》-「尤索夫章評論」(Súrih of Joseph)的第一章。尤索夫章是《可蘭經》的一篇重要的篇章。
繼摩拉。侯賽因之後,其他17人個別自發地找到他們心中的摯愛─巴孛。有些是通過意像或做夢,有些是通過祈禱,而另外一些是在冥思過程中,每一位都是受上帝指引去認識這新生啟示的真理。除了一位以外,他們都在希拉茲城得以親見巴孛。那位沒有見到巴孛的人,是一位獨特且非常有才華的女士塔荷蕾(Táhirih)。她通過一個夢開始知道巴孛,並認知了祂就是那允諾的摯愛者,而成為祂聖道中一位傑出的推動者。第18位加入祂信徒行列的人是一位名叫庫都斯(Quddús)的22歲青年。庫都斯雖然年輕,但擁有出色的品格,有勇氣和信心,沒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他。這第一批的信徒,包括摩拉。侯賽因,被巴孛宣告為18位「生命之字母」(巴孛宗徒)。他們是祂特選的使徒。
在1844年10月巴孛由庫都斯陪同下,向麥加和麥地那出發朝聖。這兩個城市是位於阿拉伯半島,對於伊斯蘭教來說是聖地。在麥加時,巴孛寫了一封信給這個城市的駐持(Sharíf)。在信中,祂清楚地解釋祂的使命,並召喚駐持接受祂的聖道。但駐持只忙於自己的事務,錯失了回應這神聖的使者。從麥加,巴孛與祂的同伴到麥地那去,先知穆罕默德的凡塵之軀就在這裡安葬。在拜訪了這聖城後,他們向波斯回程。
在希拉茲(Shíráz),庫都斯(Quddús)開始熱忱地傳揚新的天啟。但是不久之後,他就面臨著來自伊斯蘭教士和省郡總督的反對。總督是一個殘酷惡毒的人,他下令逮捕庫都斯和他的一個同伴,他要求燒掉他們的鬍鬚,並把他們的鼻子戮了一個洞,穿上繩子,拖著他們遊街示眾。在遭受如此的羞辱之後,庫都斯和他的同伴被驅逐出希拉茲,並警告他們說,如果他們要返回的話,就要被處死。由於他們遭受這些折磨,他們就成為首批在波斯的國土上為了這信仰而蒙難的人。
在總督對庫都斯和其同伴發布了如此不公正之懲罰後,他將怒氣發洩於巴孛身上。他派遣了一批親信騎馬去布西爾(Búshihr)拘捕巴孛,然後以鎖鏈加身帶祂回希拉茲。在同一時候,巴孛已經離開了布西爾趕往希拉茲。在兩個城市之間的荒郊野外這個騎馬的護衛們遇到了祂。
巴孛立刻起程去希拉茲,祂沒有被上鎖鏈。祂走在前面,奉命拘捕祂的隊伍卻恭敬地跟在後面。祂的聖言的磁力,把奉命拘捕者的敵對、驕橫的態度感化成謙卑和慈愛。

他們抵達希拉茲時,巴孛被帶去見那殘酷羞辱祂的總督。他當眾辱罵巴孛。然後他將巴孛釋放,讓祂的舅舅監管。雖然他們允許巴孛回到自己的家,但祂的自由是受限制的。只有祂的家人和幾個其他人才准許見祂。然而,在那之後的幾個月後,儘管總督和教士極力消除祂的影響,可是祂的追隨者的數目卻快速的增加起來。
當巴孛的力量和名聲日漸上升時,總督的怒氣增加了,他又再一次下令拘捕祂。這一次總督想致巴孛於死地。但是,在祂被捕的當晚,瘟疫在希拉茲城爆發了,整個城市陷入恐慌狀態中。在短短幾個小時內,上百個人死於令人恐懼的疾病。一個警衛官員的兒子被巴孛奇蹟般地治癒了,他於是乞求總督釋放了巴孛,那個總督因懼怕他的家人和整個城市的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脅,答應釋放巴孛,但條件是巴孛必須離開希拉茲。
1846年秋,巴孛前往伊斯法漢(Isfáhán),位於希拉茲北部的一個城市。在巴孛住在伊斯法漢期間,祂的聲望在伊斯法漢散播開來,人們川流不息地拜訪祂,傾聽祂的智慧之語。但是當巴孛的名望越來越大時,引起伊斯法漢教士們的嫉妒,他們唯恐失去他們的地位和力量,於是開始散播謠言,希望激起人們對祂的懷疑而起來反對祂。當這招無法奏效時,他們起擬了一個計劃要使巴孛離開。不久后,德黑蘭的國王想見巴孛,于是巴孛又開始了祂的德黑蘭旅程。
當時的波斯首相是個既自私又無能的人。他很怕巴孛到德黑蘭和國王見面,這樣,他的地位和權力便會不保。所以,他竭力說服國王改變初衷,將巴孛送到西北部的阿迪拜江省(Ádhirbáyján)。
當巴孛抵達該省省府-塔布里茲(Tabríz)時,就被送往囚禁祂的房子的地方。警衛守住通道,除了祂的兩個追隨者以外,不準任何人接近房子。所有的市民受到警告,誰要想接近巴孛的話,就會被關進監獄,家產也要充公。巴孛在塔布里茲只待了很短的時間就被轉送到阿迪拜江省的瑪庫(Máh-Kú)堡壘,一個遠離大城市的偏僻山區。當地的居民隸屬於伊斯蘭教的一個不同派別,該教派和該國大多數居民所屬的教派有很多分歧。首相認為把巴孛送到這個遙遠且充滿敵意的偏僻地區,巴孛的影響力會消失,而祂的教義也會漸漸被人遺忘。但是他不明白上帝宗教的明燈已點燃,沒有一個人能夠熄滅它的火焰。巴孛因祂的威嚴和慈愛不久便贏得了主管堡壘的長官和當地居民的尊敬與讚美。
加在巴孛身上的嚴厲戒律逐漸減輕,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從波斯各地湧來,現在也被允許拜見祂。在瑪庫囚禁期間巴孛啟示了波斯文的《巴揚經》(Bayán),祂所有聖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其聖作中,祂建立了祂的天啟的律法,斷然明確地宣佈即將來臨的另一個天啟將更偉大,並敦促祂的追隨者前往尋找那『上帝將顯靈者』。
首相得知巴孛已贏得瑪庫人民的愛戴,祂的教義繼續向全國傳播,他馬上發佈命令將巴孛轉送到志力克(Chihríq)堡壘。那裡的人們和堡壘的官兵同樣受到巴孛磁性般人品的吸引。甚至有一些當地最出色的教士們也接受了新信仰,離開他們的優越地位,加入了祂的追隨者的行列。
首相一得知巴孛的聲譽在志利克不斷的增長,又下了一道命令將巴孛送到塔布里茲。在那裡,政府召開了一個宗教領袖會議來審訊巴孛,籌劃著如何能最有效地消除巴孛的影響力。那次會議中,他們試圖羞辱巴孛,但卻被祂的威嚴和偉大所壓倒。當被問道:“你自稱甚麼人?帶來了甚麼消息?”巴孛宣示說:
“我是,我是,我是「允諾者」!我是你們一千年來呼喚其名的人,你們因提及祂而奮起,你們渴望目睹祂的降臨,並向上帝禱告加速祂啟示時刻的到來。我說,誠然,東西方的人民皆有義務遵從我的話語,並對我宣誓忠誠。”[2]
那次會議後不久巴孛又被送回志利克。祂的敵人希望籍此能逼迫巴孛放棄自己的使命,但到了後來他們不得不相信,只要巴孛活著,就永遠不能消除祂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1850年,那個如前任一樣嗜血如命的新任首相下令處死巴孛。巴孛再次從志力克(Chihríq)被帶往塔布里茲(Tabríz)。祂被監禁在廣場旁邊的一間牢房裡,那廣場便是祂後來殉教的地方。
當巴孛被帶到廣場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衝出人群撲倒在巴孛的腳下,懇求巴孛允許他的伴隨。那青年立即被逮捕,連同他的另外兩個同伴一起,被關在與巴孛及祂的秘書同一間牢房裡。那年青人便是後來人人皆知的安尼斯(Anís)。
1850年7月9日,一早巴孛就在和祂的秘書工作,一位官兵突然進來打斷了他們的交談。巴孛告訴他:“除非我已交代完了我要說的事,世上沒有甚麼能讓我沉默下來。就算全世界都武裝起來反對我,也沒有辦法阻止我說完我要說的話。”[3] 但那官兵不懂巴孛說話的含義。他不作回答,指示秘書跟他走。巴孛然後被送往塔布里茲最著名的教士家中,那教士毫不猶豫地便簽署了死刑的命令。
稍後那天上午,巴孛被帶到廣場,那裡聚集著大約一萬人之多來目擊祂的死刑。祂被交到森汗(Sám Khán)的手中。長官下令處決巴孛,但是森汗深受到巴孛的影響,感到恐懼, 生怕上帝的怒火會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對巴孛說:“我信仰基督教,對你沒有惡意,如果你是真理的教義,請使我免去殺害你的責任吧。”巴孛答道: “執行你的任務吧,如果你是真誠的,全能的主一定會解脫你的困境。”[4]
森罕命令手下在牆上敲進釘子並拴上兩條繩子,將巴孛和安尼斯綁在一起吊起。
行刑隊排成三排,每排250個士兵。三排相繼開火。當煙霧消失後,驚恐萬分的群眾看到一幅不敢相信的景象;安尼斯好好地站在他們面前,毫髮無損,而巴孛卻不見蹤影,子彈只是打斷了捆綁他們的繩索。狂亂的搜索開始了,最後他們在巴孛的囚室裡找到了祂,祂正在與秘書繼續談話。巴孛見到他們,說道:“我的話已經說完,你們可以做你們要做的事了。”[5]
驚駭不已的森汗拒絕讓他的士兵再次行刑,還下令他們馬上離開行刑場。又來了另一隊士兵來執行命令。巴孛和安尼斯又再次被綁在一起吊起。
當行刑隊準備開火時,巴孛向目瞪口呆的群眾說出最後的話:
“迷途的人們啊!倘若你們認定了我的信仰,你們每個人都會追隨這地位比你們都崇高的青年之榜樣,都會歡愉的獻出自己的生命。你們認知我的時代將會來到,但我已不在世間。”[6]
最後,士兵開槍了。這次子彈沒有落空。巴孛和安尼斯的身體被打得稀爛,可是他們的臉卻完好無損。
巴孛为准备巴哈欧拉的到来牺牲祂的生命,于1850年殉道,那时祂只有31岁。